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观点
【新视野】高山上的“葛根夫妇”
来源:恩施日报     时间:2023-04-07 16:11:58

通讯员 向利

“去有风的地方,过有梦的生活。”在巴东偏远的高山小镇,有人怀揣梦想奔赴远方,有人脚踏夕阳回乡创业,最终成为了带动县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这些县域乡镇的新市民、新农人,在故乡这片“有风”的沃土上,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活法。

巴东县官渡口镇蔡家村村民宋发东就是返乡创业的典型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12年前,还是一名汽车修理工人的宋发东与爱人一起返乡创业,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,摸索出一条种植葛根的致富路,成为带动当地村民奔小康的“领头雁”。

人生就是要逆流而上

3月20日,51岁的宋发东站在刚流转的100亩葛根种植园里,观察着新引进的葛根品种——“粉葛”幼苗,妻子齐章梅默默地在一旁陪伴着他。

说起自己的创业路,宋发东陷入回忆:“企业发展之初,遇到了不少挫折,要不是有妻子的默默付出和政府的扶持,我几乎就放弃了。”

宋发东的老家位于官渡口镇蔡家村,海拔700至1000米,是典型的高山山地地形。由于交通的闭塞,种植养殖、外出务工收入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。

起初,宋发东和其他村民一样,靠外出务工贴补家用。

2011年,宋发东受朋友委托,去武汉农贸市场销售甜玉米。仅3小时,一车玉米就销售一空,这让宋发东深感震撼,于是与妻子商量,决定放弃城市高薪,回乡创业,带动村民共同致富。

“我觉得人生就要向鱼一样,要勇于挑战、逆流而上。”在宋发东看来,只要农产品有销路,农民一样可以靠种田致富。

说干就干。2012年,巴东县青云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。依靠种植甜玉米,宋发东与妻子勤勤恳恳,不分星辰昼夜劳作,赚取了创业来的“第一桶金”。

在山里创业两年,宋发东喜欢上了农业,爱上了农村。“它总会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。”宋发东说。

困难时期与葛根结缘

2014年,受天气等自然灾害影响,宋发东的甜玉米颗粒无收,企业发展举步维艰。官渡口镇政府了解情况后,决定因地制宜,引导他种植条件更为宽松的葛根。

通过多次学习考察,宋发东夫妇决定开始转型,两年在官渡口镇蔡家村流转农田650亩种植葛根,开始研发销售葛根系列产品,企业也更名为湖北硒绿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,彻彻底底与葛根结缘。

然而,在习惯了以种粮为生的百姓眼中,种葛根完全是“不务正业”。群众接受程度不高、灌溉用水困难、资金短缺等系列问题也实实在在摆在面前。

刚开始,葛根种植技术粗糙,加上大量产品滞销,几年下来,宋发东前前后后亏损了130多万元,不仅将前几年辛苦攒下的钱赔光了,还欠下不少外债。两口子一度愁得吃不下、睡不着。

那时候,不论寒冬酷暑,蔡家村的村民们几乎天天可以看到“葛根老板”宋发东和妻子在葛根种植园里忙碌的身影。“那时候,我们两口子不是泡在葛根田里,就是在加工厂,吃了不少苦。”宋发东笑着说道。

为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,镇政府多次组织企业相关人员,前往湖南怀化,广西藤县、玉林等地学习种植技术、加工技术及营销模式,为他聘请专家、找合作对象,分析葛根的市场前景及销售行情。

“幸亏镇政府帮我们解决了困难,为我们提供贴息贷款担保,帮我们修建生产配套水池和机耕道,又为我们提供生产车间,申请生产设备补贴等。”提到政府的帮扶细节,宋发东如数家珍。

众人拾柴火焰高,有了政府各部门的扶持,宋发东夫妇对发展葛根产业有了底气。通过对葛根开发、加工、销售,并逐渐研发出了巴东县闻名的“神龙栖”“屹瀚”“峡江韵”等葛根系列品牌,企业也一步一个脚印,逐渐走上正轨。

带着百姓奔小康

“我给他流转了10亩多地,今年也在跟着试种新品种‘粉葛’,每年在他的基地务工可以挣1万多元,我觉得种葛根还是蛮有搞头。”蔡家村九组村民屈祥凤说道。为抢春耕,屈祥凤正在与20多位村民一起,帮着宋老板移栽“粉葛”幼苗。

苦心经营7年,“葛根夫妇”的公司规模越做越大,通过探索“自种自管+葛根回购”模式,公司目前拥有生产车间1300多平方米、葛根种植基地1000亩左右,年收入稳定在300万元左右,是官渡口镇颇具规模的乡镇企业之一。

“一个人富不是本事,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才是我创业的初衷。”宋发东说,“在葛根种、收季节,我们基地最多可以吸纳200多人来务工,每年工人工资都要花40多万元。”仅2022年,公司直接带动当地220人在家门口就业增收。

为发动群众一起种植葛根致富,几年下来,蔡家村的每一处角落,都留下了“葛根夫妇”的脚印,蔡家村的百姓也从当初的不接受、不理解,转为“葛根夫妇”的合伙人、跟随者,在蔡家村,几乎家家户户种上了葛根。

“乡村振兴是真正的民心工程。我将与农户情谊相系、利益相连、发展共享,将产业发展与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深度融合,为乡村振兴助力前行。”宋发东站在自家的葛根种植园,目视远方,眼神深邃而坚定。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